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陳昭如《沈默》




颱風假看完《沈默》,非常沈重。
這幾年對公務系統、對教育部有不少負向的認識。懂得「公務員心態」果然是一句罵人的話,「恁老師卡好」也很有道理。我對教育第一線的懷疑很早就有,青春期衝撞不少,但只是很直感的反抗那些虛偽的老師。

這本書今年初出版這個時間點,是這宗震動教育界的性侵事件,裡頭5件個案,已有4案獲得國賠,人本教育基金會進一步要求該校提出代位求償,讓事件應負責任之職工、教師支付賠款,而非由全民買單。但該校林姓代理校長想要保護該校人員不受國賠追究,說出「你們想的是學生,我們顧慮的是公務人員」,拒絕索賠。這起賠償若不提出代位求償,時至今年十月,便確定由全國納稅人支付。

人本批評,這起案件創下教育史上彈劾最多人數紀錄,監察院到目前為止總共彈劾了16人,卻沒有人需要負責賠償,做錯事的人沒有受到應有懲罰,教育部及學校就是共犯結構的主謀。

如果對於這樣不幸的事件,國人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寶貴的教育,國賠由全民買單倒也不是什麼不能接受。之所以追究、追討,是因為:如果行為人沒有真切從中受到懲罰,同樣的事便可能一再重複發生。讓這些人直接面對懲處,就是為了促進第一線的人員主動反省、檢討應面對的責任,進一步思考並實現應改善的措施。

學者李丁讚〈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察〉一文裡問到,為什麼台灣有種「重複」的特殊現象,同樣的錯誤一再重演,有呼籲者、被處罰、被彈劾有之,為什麼中毒事件繼續發生?李丁讚認為「當事人的缺席」是重要原因之一,事件當事人:跑堂、廚師、餐廳經理、小販、社會大眾沒有被邀請發言,也沒有自行討論。其他「只有原則,而無細節」(只有理念,沒有技術層次施行程序)、「論述的單階性與單向性」(媒體任何人只站在自己的位置發言,而非溝通),作者更引申指出在教育的第一線,官方、專家主導性太強,缺乏對第一線教師困境與需求的理解。

遠從2006年人本接手單一性侵案件(A校長時期),並介入調查,到後來2010年該校C校長於2010年在人本的追究下,答應重啟所有性平案件調查,該年年底,該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正式啟動,到2011年8月,調查報告出爐,學校兩年內發生128起案件,涉案學生多達70多人,出事地點包括教室、宿舍、圖書館、老師家、同學家、火車、校車上,其中光是校車上發生的次數就占了四分之一。該校全部學生才三百多人!更諷刺的是,這所學校師生比1:2,每年花費一億五千萬人事費,沒辦法阻止這些性平案件發生,受害學生陷入不安、失眠,甚至有自殘現象,職工教師們沒有積極關切,只想以「他們只是玩玩而已」搪塞過去!

有理想的老師不是沒有,但處境艱難。該校成立的調查小組,校內調查人員一位老師退出,一位求助心理醫師,一位被同事認為是破壞校譽的幫手被孤立排擠。配合學校的人有福利,而公開真相的人被視為害群之馬。

從公務員教師的集體沈默,到事發後媒體的集體沈默,我們看到的是教育界、政府官員共犯結構多年沈痾以及媒體的麻木,知情而不發聲的人都有難以推卸的咎責。

對人本教育基金會我不是沒有意見。但他們協助處理這起性侵事件,做得比任何公務員、教育從業人員都好得太多了!調查保護、法律諮詢、心理輔導、理念說明與宣導,他們都做了。值得大大肯定,稱許。

書看完,好奇人本教育基金會對事件的追蹤有什麼回應,找到張萍臉書,我非常驚訝張萍張貼的動態,按讚的人稀稀落落。有理念的人,這麼孤單。我上傳一張吃漢堡的無腦照都還有更多回應。曾在數年前的某次研習中聽過她的演講,那時她就幾句話提到這件事情,強調特殊教育的孩子,是非常弱勢的一環,當時可以感受到她克制發言的內容和情緒,也是點到為止沒有過多渲染,書上所形容的張萍跟我自己短暫接觸和其他書刊得來的印象很一致。

張萍在書中序文寫的一段話「我更怕的是,學校很知道,社會對於要受特殊教育的小孩,本來就沒有充分的接觸與了解,於是關心的層次也很淺薄,只要有個地方待著,政府、社會就以為已經完成對這些孩子的善心與責任了。只要不看到他們的處境,政府、社會就可以在想像中以為,一切還好。這讓我常常半夜想起,不寒而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人本一再呼籲必須讓失職的公、教人員直接負責。

有幾個要點,附帶在此說明。
人本在與學校角力的過程,不斷要求「專業團隊」進駐處理,而不肯接受僅由教育部找專家輔導學校。馮喬蘭解釋:「聽障孩子因為處於弱勢,又沒辦法替自己發聲,強權的管理者很容易視他們的權益。」他以為,校方一再以「孩子在玩遊戲」將性侵合理化,反映主其事者對學生欠缺真正的關懷。C校長就任後加裝了很多監視器,事實上並不能扼止性平事件的發生。「漠視與歧視才是整起事件的問題所在,而在這樣的體制中,就算有人想認真做事,也敵不過周遭的壓力。」(頁77)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強該校性教育,尤其是引導這些受害、加害學生走出黑暗。多位學者指出,「該校危機不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而是教育方法與心態上出了差錯:課程缺乏性別平等教育,老師缺乏危機意識,出事後亦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孩子,一再陷入「揪出壞人─懲罰─道歉」的僵化模式。書中以60、70年代美國巴克斯特啟聰學校性侵事件為例,說明性侵事件影響深遠,以及台灣另一所特教學校發生7起生對生性侵案,當時教育局特教科邀請郭色嬌老師為主持人召集一批退休特教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組成輔導小組,進駐該校落實「個別化教學計畫」,第三年,該校性平案件零通報的成功案例。專業團隊進駐校園,實有其必要。

這本書的出版,另有一重要的用意。「勇敢說出來,有時是為了別人,更多時候是為了自己。性侵倖存者米樂生.柯林渥斯說:「性虐待或強暴的受害者就好像番祭的存活者,他們必須說出來,因為說出來的過程具有一種清淨作用,是對自我的再確定與肯定。」除了令受害者能夠藉此療傷止痛,也是為了呼籲大眾,正視身障學生的教育處境與權益。

陳昭如這本書意在揭露教育醜陋的一面,然而,正如她自己所說,盡可能站在理解該校職員、教師的立場,不直言批判。行文用字,算是非常非常溫柔敦厚。

幸好有這些又勇敢又溫柔的平民英雄。


相關報導:
南部特教學校性侵案
平路/是誰讓他們沉默?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惡夢要美好早餐來彌補


凌晨三點多,惡夢驚醒。他X的,超瞎~被鬼追。

我不常作夢,惡夢極少。猜是房間太熱,沒蓋被子直接吹電風扇的關係。有句話說「被嚇得腳尾發涼」,睡覺的時候如果腳板子受涼,腦袋就自動幫你編一個惡夢來襯。這當然是我自己的經驗,不知道有沒有科學根據。

被嚇醒了,偏偏又想上廁所,室內太熱睡前喝下一整杯開水。(不信邪,現在知道了)只好打開廣播開燈壯膽。

再回到床上,廣播兩三個中年女生在談中式早餐,台北的米粉,有特別的滷味小菜什麼的。通常這種廣播我很快就會切掉,但是主持人插科打渾滿會捧的,而特別來賓語氣飛揚也充滿逗趣。反正睡不著,姑妄聽之。接著講到台中的大魯焿,往南竟講到台南小吃。 

六千牛肉太有名,來賓點到直接跳過,然後推薦大勇街的無名鹹粥(店家說光街坊鄰居的生意就做不完了,無意打知名度,不接受媒體採訪)和隱藏版水仙宮市場角落的海鮮米粉(那小卷鮮甜彈牙)。原來來賓是台南的十八攤小吃進擊部隊。 

節目結束,緊接著是陳文茜訪問蔣勳打書《微塵眾》。我看看時間,四點多,肚子竟然餓了……。其實快一點才睡,腦袋渾沌,眼睛卻睜得大大的睡不著,六千牛肉湯久聞大名,選期不如撞日。那就出門吧~ 

一路聽蔣勳談紅樓夢,還飄著很細很細的雨,開著車在連紅綠燈都休息的臨晨城市,以三四十時速滑行,氣氛美好,抵達六千的時候是4點45分。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六千門口一片寂靜,沒開!

我不死心,在車上滑手機確認:明明公休日是農曆初三、十七!50分,來了一票騎機車的年輕人,也滑手機,待5分鐘就走了。
我想像5點一到鐵門嘩啦啦上升,燈光和水蒸氣就要大量溢出來,硬是等到5點超過才失望離開。
(後來老謝才告訴我,每逢禮拜二全台南都沒有牛肉,除非是冷凍肉)
難得這麼早出門追小吃,轉道大勇街無名鹹粥。

竟然也沒開!營業時間明明是5點!嘖嘖!
帶著一肚子納悶轉往水仙宮市場,廣播推薦的第三站。傳統市場雖然開得早,但清晨五點就開賣的倒是不多,我有預感又要碰壁。
水仙宮外人行少,貓兒自在遊走。我與貓兒們相看兩不厭。

市場滿冷清的,只有幾家肉攤就著昏黃燈光準備中。
以前來到水仙宮,四界攏是郎插插插,走路都成問題。從沒在這時候來,廟門也還沒開。
要進擊的應該是這家海產麵,在廟旁、市場的最角落,滿冷清的,獨獨招牌被燈光照亮。呵~果然沒開。
走出市場,馬路對面的神農街,整排矮燈亮著,一人也無,有別平常風景。
既然都出門了,自然不能敗興而歸,轉往阿堂鹹粥,也沒開。是怎樣?!(翻桌)

自然而然,往旁邊的包成羊肉走。
上一次和阿紀來,兩個人坐在阿堂二樓吃粥配半肉湯,很熱不說,中午十二點的包成只剩下碎肉湯可選。吃完兩人都不舒服。幸好早上五點半這時候包成客人不算多,點了一小碗,120,好整以暇享受。果真名不虛傳,超讚!
只點一小碗羊肉湯,是為了能到悅津吃鹹粥,加點一根油條,安慰今早一連串的挫敗。悅津鹹粥不是最有名,不同於阿憨、阿堂的粥稍稍熬煮過,悅津其實就是海鮮湯泡飯,這種作法好吃在湯汁清口,最得我心是它的配料有煎土魠魚剝絲。
一整個飯飽,心滿意足。開心了。在離開台南之前,一定要攻佔六千!

記2014.7.1(二)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海上生死鬥-5:今人舟戰古莫尚


戰艦   作者:施瓊芳

火雷百道鏖天風1,戰場陡闢波濤中。
樓船2十萬橫海出,將星3夜照蛟龍宮4
古來封侯誇馬上,到此忽乘長風浪。
昔人車戰5今所無,今人舟戰6古莫尚。
周宣淮北漢牂牁7,近在域中功易剏8
晉唐以後亟外防,海鶻海鰍制逾壯9
就中海患明最深,鷹沙船10裡得名將。
乘戰者艦用者人,水虎馳驅若有神11
用艦者人宜者地,竹龍部署皆得勢12
莫因礮臺守岸謀,便弛戈船13衝波制。
中原物力饒外夷,船政振刷14需平時。
三翼15五牙16有勝算,涉險乃得金湯17資。
茫茫天塹18逋逃19穴,蒙衝20一奮窮搜抉。
鵝鶴狎駕黿鼉21梁,貔貅22飽飲鯨鯢血。
欃槍23迅掃鴻波24恬,萬里梯航25珍贐26達。
始知防海賢長城,即是救時真寶筏27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選自《石蘭山館遺稿》卷十七〈補餘詩鈔〉一。施瓊芳(1815-1845)出生於臺南,在道光二十年(1845)考取恩科進士。又因在鴉片戰爭(1840-1842)後進京,深覺中國面臨西方強權的入侵,朝廷應變能力不足,尙不知世界海權時代的到來。施瓊芳認為當時能左右國家局勢與命運的,不是長城與砲臺,而是海軍的戰艦。 本詩除了探論中國船戰的歷史背景之外,對於戰艦、用人與時地三者之關係有極深入的見解。詩末提出「始知防海賢長城」和「莫因砲臺守岸謀,便弛戈船衝波制」的看法,認為長城與砲臺只能防守外侮,卻不如能主動迎敵、積極防衛的戰艦,因此施瓊芳此詩揭櫫清廷理應更加積極的重視海防,製造戰艦抵抗外侮,以彰顯國威,本詩反映施瓊芳對於海軍戰務實為高瞻遠矚之見地。

 【作者】
施瓊芳(1815-1868),初名龍文,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中進士後,改名瓊芳。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道光17年(1837)拔貢,連捷鄉試。隔年參加禮闈,落榜,遂留在京城苦讀,道光乙巳(1845)中恩科進士,銓選六部主事。與林晴皋、馮虛谷、蔡廷蘭等結為至交,有詩唱和。久滯京城後,始補為江蘇知縣。未就職,乞養返臺,任海東書院山長。生平著作頗多,乙未時多所散佚,僅存《春秋節要》與《石蘭山館遺稿》,並由其子嗣施士洁攜往中國。1992年龍文出版社刊印《石蘭山館遺稿》。

 【注釋】

1. 火雷鏖天風:本詩指戰艦激烈的砲火造成烽火漫天的景象。鏖,激烈的戰爭。天風,本詩指烽火漫天。
2. 樓船:高大有樓層的戰艦。
3. 將星:古時星相家認為帝王將相與天上星宿星相對應,將星是指象徵大將的星宿。
4. 蛟龍宮:古代相傳蛟龍王居住的海底宮殿。
5. 車戰:使用兵車作戰。
6. 舟戰:使用戰船在水上作戰。
7. 周宣淮北漢牂牁:指古時周宣王率師討伐淮北之夷事,以及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定西南夷而設「牂牁」郡之史事。
8. 近在域中功易剏:剏,音ㄔㄨㄤˋ,同「創」。指周宣王與漢武帝平定蠻夷之功。
9. 海鶻海鰍制逾壯:指戰船越做越大。鶻,音ㄏㄨˊ,古戰船名,海鶻船發明於唐朝,船型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外型模仿善於穿風掠浪的海鳥。鰍,音ㄑㄧㄡ,古時小型的戰船。逾壯:指戰船製造越多越大之意。
10. 鷹沙船:即明代的鷹船與沙船,均是戰船。鷹船,兩端銳、進退如飛。船身釘大茅竹,竹間窗可發射銃箭,窗內舷外可藏人盪槳。沙船,可接戰,然無遮翼。海戰發生時,先駕鷹船闖入敵隊,之後沙船推進,短兵交接,可克敵。
11. 乘戰者艦用者人,水虎馳驅若有神:水虎,傳說中海裡水獸,本詩指軍艦。本詩句指作戰的是軍艦,駕駛軍艦的是人,有如駕馭水中妖怪般的靈敏。
12. 用艦者人宜者地,竹龍部署皆得勢:竹龍,原指巨型的竹筏,本詩指軍艦。本詩句指駕駛軍艦的是人,但要有適當的處置,大小船隻才能部署得宜。
13. 戈船:古時一種戰船。
14. 政刷:奮起圖新。
15. 三翼:古時的戰船,有大、中、小三種之分,故稱為三翼。
16. 五牙:古戰艦。
17. 金湯:指金城湯池防守嚴密,無懈可擊。
18. 天塹:天然形成、阻隔交通的大壕溝。本詩指臺灣海峽。
19. 逋逃:逃亡。
20. 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船身用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前後左右設有弩窗矛穴以制敵。
21. 黿鼉:音ㄩㄢˊ ㄊㄨㄛˊ,黿,巨龜。鼉:巨鱷。
22. 貔貅:音ㄆㄧˊ ㄒㄧㄡ,本詩比喻勇猛的將士。
23. 欃槍:欃,音ㄔㄢ,原指彗星,後比喻邪惡勢力。
24. 鴻波:洪水。
25. 梯航:指水陸交通。
26. 珍贐:贐,音ㄐㄧㄣˋ,珍貴財寶。
27. 寶筏:指戰艦。

【讀詩心得】

  自蔡牽、朱濆相繼被勦滅之後,海面似已無亂事。航行海面的同安船也恢復為貿易商船,或是做為清廷戰鑑之用。但平靜的日子沒有多久,歐洲各國以貿易為名,行掠奪之實的海盜船,一一駛入中國的港灣。這些西方商船,載來了香料、白銀,到中國購買茶葉、瓷器。他們的背後都有國家力量支持,行經國力不彰的小國或未開發之地,便以哄騙或武力掠奪,一如荷蘭人要求台灣原住民提供廉價鹿皮;面對中國,藉船堅砲利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掀起海戰,向清廷強索土地、金銀。十九世紀末,中國的外交史,活生生是一頁屈辱史。

  這首詩寫在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作者施瓊芳在前句以「火雷百道鏖天風,戰場陡闢波濤中。樓船十萬橫海出,將星夜照蛟龍宮。描寫當時船艦的高大威武,在海上激烈對戰中,射出強大的砲火,足以震撼龍宮。過去的「車戰」也就是陸戰,已被今日的「舟戰」亦即海戰所取代。其實中國的造船技術相當進步,晉唐時期已有高大的戰艦,即「海鰍船」,外形如穿風破浪的海鳥。其後也出現了「鷹船」、「沙船」等戰船,雖然歷來官方向來不重視海防,任由海賊倭寇橫行,以至於明代海患嚴重。不過「乘戰者艦用者人,水虎馳驅若有神。用艦者人宜者地,竹龍部署皆得勢。」只要部署得當,就可以保護海上安定。千萬不要守住陸上礮臺,卻鬆懈了海防,因為現在面對的是西方列強的入侵。故而作者認為「船政振刷需平時」,應當轉換國防思維,從陸戰轉向海戰,全面積極擘劃。全詩重點其實是在「始知防海賢長城」句。因此前言「莫因砲臺守岸謀,便弛戈船衝波制」,以「守」、「衝」對舉,顯示其積極主張戰艦才能對抗敵人,也才是「救時真寶筏」。

  這首詩的主角「戰艦」,未知是中式或西式戰艦。但在這之前,清朝主要的海上戰艦用的是「同安船」(又稱同安梭船),自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不再使用同安船應戰,接下來幾近全面的西化,使得曾經叱吒東南海面、貫串清代的同安船差點被人遺忘,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史學家DonnellyAudemardWorcesterSigaut-an在其有關中國帆船研究的著作中都沒有同安梭船的相關史料。(參自wiki

  因此,就著施瓊芳這首詩拈起的因緣,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什麼是同安船?

  同安船是清代最大、最好的外海商船、戰船、海盜船。船體如梭形,航行快速,閩、浙一地商船為了出洋遠赴台灣、廣東、南洋等地,只有同安船能夠擔負這種遠洋任務,由於商船常為海盜所劫,加上海盜自身財力亦足以訂製,同安船也成為海盜往來台、閩、浙之間首選的船艦。而海盜猖獗,清政府為增強打擊追捕的能力,也提升水師船備,組成同安船隊。嘉慶年間,大型同安船更成為清朝外海水師的主力。這一條鏈結,形成清代民、盜、官皆使用同安船進行遠洋的有趣現象,可以說十九世紀前半期,同安船主宰了整個亞洲東南海域的活動。回溯造船史,同安船更是中國木造船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基於這樣獨特的歷史地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在2013年為它製作了「再現同安船」特展(點入)同安船的實體船隻已然無存,但故宮的清代軍機處檔摺件中,卻發現閩浙總督汪志伊〈奏報籌辦天津水師官兵船隻情形摺〉的附件,有兩件清代彩繪戰船圖「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一號同安梭船圖」,這才留下了同安船的面目。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轉引自wiki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船長26公尺,主桅高29公尺。圖中顯示同安船與先前水師船隻最大的不同,在於使用三根桅杆,因此風帆較多,速度亦較快。主桅特別高,可加輔助帆。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擁有主砲8門,分別為二千四百斤重(1,440公斤)紅衣砲2門,二千斤重(1,200公斤)紅衣砲2門,一千五百斤(900公斤)紅衣砲4門。此外尚有射程較短的小型火砲八百斤重洗笨砲(480公斤)1門和一百四十斤重劈山砲(84公斤)16門。共有各種火砲25門。可搭載50名舵工及水手。
一號大同安梭船圖,轉引自wiki
  一號大同安梭船船長22公尺,主桅高22公尺,較集字號大同安梭船短矮,主桅亦未如集字號一般特別高。

   一號大同安梭船主砲6門。其中一千斤重紅衣砲(600公斤)2門,八百斤重紅衣砲(480公斤)2門,五百斤重砲(300公斤)2門,一百斤重劈山砲(60公斤)4門,八十斤重劈山砲(48公斤)4門,共有火炮14門。可搭載40名舵工及水手。

   閩浙總督玉德曾上奏曾提到蔡牽的座船,高約數丈,可容二、三百人(〈剿平蔡牽奏稿〉,嘉慶十一年3月25日),這艘船的規模更勝清軍,可想見李長庚等追緝蔡牽的難度。

   分享故宮「再現同安船」3分鐘宣傳短片,作為同安船簡介的小結。


  看完同安船,上傳幾張我在博物館拍到的戰船照片。

明代已有非常精良的造船技術,以下是經學者考證模擬的鄭和寶船:
鄭和寶船模型,側面照,(攝自澳門海事博物館)
鄭和寶船模型,俯視照,(攝自澳門海事博物館)

鄭和船隊隨行戰艦,(攝自澳門海事博物館)
鄭和船隊隨行戰艦船樓細節,(攝自澳門海事博物館)
鄭成功中軍船,又名戎克船。平時用於載貨,戰時充當戰船。
福船船型設計的指揮艦,三桅三帆, 主桅頂有一面長條形彩旗和風向儀,
甲板上配有火炮十四門。(
攝自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
福船,明清兩代常用戰船,明代水師主要戰船,
也是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種。福船體大,須仗風力,利於大海作戰,
不利於淺海無風之處。
攝自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
19世紀中國戰船,攝自澳門海事博物館

【精彩連結】
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再現同安船》,2013.5。
蘇信維《閩浙地區海盜集團之研究──以蔡牽集團為例(1795-1810)》,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的海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李子遲編著,《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7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一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海上生死鬥-4:蛟已兆罾浪尚豗


出山漫興   作者:楊廷理

群傳得勝出山來,蠻獠1功微愧菲才(朱濆竄泊蘇澳五十餘日,王總戎舟師寄椗雞籠澳,與予定期進攻。次日,乘風駛泊蘇澳,與賊相持旬餘。予以十一日至頭圍,十五日抵溪洲。鼓勵民番,厚給口糧,並採辦茆竹,以備火攻。廿日,民番雲集,內外夾攻,一戰而寇船敗燬,賊舟四而奪其二,賊死無算。朱濆以餘船十四隻衝潮而遁)。泥淖仄途2勞悵望,險巇昏磴3久低徊(時予進駐五圍,復至溪洲,距蘇澳五十里,前進則蘆葦叢生,堅壯如巨竹,溪水泛溢,道路泥淖,每下腳幾欲沒腰,小逕隱隱,生番往來,僕夫縮頸。將至澳口,須翻一山,怪石嵯峨,陡險異常,攀援上下,輿馬竟不能至也)。兔經破窟株堪守(蔡、朱二逆皆欲以蛤仔難為三窟。朱濆漳人,謀之尤便。今雖破其謀,而賊情未釋,必將復來。欲靖海氛,不能置蛤仔難於不問也),蛟已兆罾浪尚豗4。扼腕5漫言秋漸老(丙寅秋九月,予有重守臺郡之命,隱以蔡、朱二逆為憂,禱於前門外關聖,得籤語,有「得勝回時秋漸老」之句),風光佇上嶺頭梅。(時去立冬十五日)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作者曾三度來臺任職,分別為乾隆52年(1787)、嘉慶12年(1807)、嘉慶14年(1809),此詩便是他第二次奉命來臺時所作,紀錄了他和其他官民共同趕走海盜朱濆的經過,精簡的詩句中夾雜了大量文字的註解,讀來冗長、瑣碎卻也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般的生動,從戰事的緊湊、路途的艱困到官民合作,及末聯的廟前祝禱,一幕幕劃過眼前,如實的紀錄可佐史料。而此詩寫於未設治噶瑪蘭廳之時,恰逢朱濆、蔡牽企圖佔領噶瑪蘭,因而引發作者內心的擔憂,屢屢提及於詩文中,先云:「今雖破其謀,而賊情未釋,必將復來。欲靖海氛,不能置蛤仔難於不問也。」再云:「扼腕漫言秋漸老」、「丙寅秋九月,予有重守臺郡之命,隱以蔡、朱二逆為憂」,言詞中亦顯示出該地的重要戰略位置,最終清廷於嘉慶十七年(1812)採納作者奏請設廳治管理。

【作者】
楊廷理(1747-1816),字清和,號雙梧。廣西柳州人。乾隆42年(1777)拔貢。52年(1787)首度來臺擔任南路理番同知,時逢林爽文事件,因戰功陞任臺灣府知府。其後(1796)以侯官知縣任內虧空庫款案,流放伊犁七年。嘉慶11年(1806)二度任臺灣知府,與王得祿合力擊退入侵蘇澳的海盜朱濆,並建請開蘭,然未獲朝廷接納。14年(1809)楊廷理三度抵臺,多次入蘭履勘並繪圖注說,察訪民番輿情,為謀劃開蘭事宜不遺餘力。17年(1812)8月清廷正式設置噶瑪蘭廳,楊廷理五度入蘭,輔佐噶瑪蘭通判翟淦,次年(1813)9月病逝於臺灣。著作輯為《知還書屋詩鈔》,卷八《東游草》收錄與臺灣相關詩歌共三十三題四十五首,從中可見楊廷理倡議及建置蘭廳時,殫精竭慮的心路歷程。

【注釋】
1. 蠻獠:舊時對西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此指註解中的「民番」。
2. 仄途:謂曲折小路。
3. 險巇昏磴久低徊:巇,音ㄒㄧ。險巇,崎嶇險惡之意。昏磴,謂幽暗的石階。
4. 蛟已兆罾浪尚豗:罾,音ㄗㄥ,漁網之意。兆罾,謂落網的徵兆。豗,撞擊、喧鬧之意。
5. 扼腕:失望、可惜。

【讀詩心得】

台北行天宮關帝籤詩,清時
應無「聖意」、「解曰」欄位

這首詩是「開蘭第一功臣」楊廷理二度來台,任台灣知府時所作,嘉慶十二(1806)他進入噶瑪蘭,與王得祿合作驅逐已在蘇澳流竄50餘日的海盜朱濆。這首詩夾有詳註,說明當時官賊對戰的情形。楊廷理抵達頭城時受到當地居民熱烈歡迎,這不僅僅是因為官兵來援得救有望而已,也因為當地人才知道進入噶瑪蘭並不容易,楊廷理自艋舺出發,越過三貂嶺,出澳底,再越過嶐嶐嶺,才進入噶瑪蘭。路途艱難,三貂嶺一段,肩輿小轎不能前進,只能徒手攀爬。所經之地更有生番出沒,十分危險,60歲的臺灣知府突破道路種種困難,來到化外蘭地,居民豈能不感受到官員的意志而熱列歡迎?楊廷理在〈抵蛤仔難即事〉詩中表達行盡重重的山嶺之後,終於抵達頭圍:「萬姓歡騰迎太守,千疇雲淨見朝暉。」的歡喜心情,同時得到朱濆有意投降的消息,顯示朱濆勢力已瀕臨瓦解。他與朱濆第一戰,由於發揮官民一心、充份合作的力量,透過火攻輕鬆取得勝利,朱濆大敗而逃。

朱濆是漳州人,與大部份的海盜出身不同,他家中極為富有,族長朱弼又是乾隆朝文華殿大學士蔡新的女婿,可謂地方望族。朱濆喜結交朋友,因為與盜賊也有來往從事不法,村人打算告官,朱濆於是帶著妻子逃亡加入了海盜,多年經營逐漸形成一股勢力。乾隆五十四(1789)已有朱濆集團發「稅單」予海上船隻,作為免劫憑證的記載,可知實力頗大。後來成為與蔡牽相抗衡的海盜首領,橫行粵、閩外海,自稱海南王。朱濆之所以圖謀噶瑪蘭,是因為與蔡牽合作攻台,對台灣更為瞭解,又加上閩、浙水師加強巡戈,風聲日緊。當時蘭地初開,府官尚未安置,兵力薄弱,其次蘭地肥沃,可資米糧,且未入版圖,地勢易守難攻,最宜休養生息、屯兵聚歛。

清代臺灣最大社會問題之一,就是漳、泉械鬥,然而共同利益可以超越族群對立,雙方各自盤算,照樣可以合作。蔡牽與朱濆為兩大海盜集團之首,自嘉慶9(1804.9)第一次合作攻入浙江定海,到嘉慶十三(1808)蔡牽得到朱濆資助再次合幫,分分合合約莫四年時間。期間,朱濆屢受清廷招安以牽制蔡牽,朱濆皆不為所動。兩大集團關係至嘉慶(1805)攻台時達到頂峰,失敗後又各自敗逃。追兵追緝時,又合力抵禦,蔡牽竄回閩地,指責朱濆為保存實力過早脫離戰場,朱濆拒絕認錯,又再次與蔡牽分幫。嘉慶十一(1806)3月,諭令擒獲蔡牽者賞銀兩千兩,朱濆一千兩。此時,蔡牽因攻台失敗實力大減,逃至泉州崇武洋面,清兵追緝兩個月,眼見就要成功剿滅蔡牽之際,朱濆竟前來搭救,蔡牽得以僥倖逃走。

之後,朱濆便將重心放在台灣北部。嘉慶十三(1808),朱濆與許松年對戰,左眼及咽喉被砲火轟傷,久治不癒,於隔年1月亡故,由弟弟朱渥接掌盜船,約450艘。然朱渥見清廷緝捕工作越發緊密有力,而自身勢力日衰,有意投誠,嘉慶十四(1809),為向清廷輸誠,特意攻擊蔡牽船隊,援救被蔡牽包圍的台灣道清華的座船,並護送清華在福建登岸。朱渥向其表示投誠之意,但清華代向清廷遊說期間,朱渥仍在海上襲擊官船,嘉慶皇帝震怒,招撫之事遂不了了之。之後,雙方透過線民持續交涉,交換投降條件,由於沒有互信基礎,僵持不下。直到蔡牽被王得祿圍攻,轟船自沈,朱渥因此失去牽制蔡牽的利用價值,不久,便向閩浙總督方維甸投降。作祟數十年的海患,就這樣告終。

回頭再讀楊廷理這首詩,留意噶瑪蘭開發史的人都知道,楊廷理為蘭廳設治,勞心勞力。嘉慶十二(1807),他為了協助對抗朱濆,首次入蘭,詩語註語提到九月時,以蔡、朱二逆為憂,向關聖帝君祈禱,得一籤語,有「得勝回時秋漸老」之句,預言將成功擊退朱濆,擊退之時,距立冬日十五天,亦屬晚秋。而蔡牽於嘉慶十四(1809)自沈,正值八月,也是秋天。是巧合?還是冥冥中有天意?倒是值得玩味呢!

蔡牽與朱濆同是嘉慶年間華南著名的海賊,二大集團有時對立,有時聚合,但都以為中心決定彼此的合作與否。這些海盜難道全無一絲江湖義氣嗎?還是因為史書及詩作都屬官方立場、觀點,以致於一路讀下來的海盜全是燒殺劫掠的萬惡之徒,他們的存在是對國家法律、社會秩序與道德觀念的挑戰與威脅,因此這些人的價值是不被認同的。有沒有人為這群縱橫海上的盜賊,寫下一些不同觀點的記錄呢?




【參考書目】
吳彥儒,〈從亡命到歸降──海盜朱濆朱渥集團的起落〉,《故宮文物月刊》,365期。頁58-67。
陳鈺祥,〈清代中葉廣東海盜之研究(1810-1885)〉,《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四號,2008.6,頁93-130。
吳建昇,〈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攻台行動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四期,2007.7,頁143-166。
蘇信維《閩浙地區海盜集團之研究──以蔡牽集團為例(1795-1810)》,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的海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李子遲編著,《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7
《全臺詩》編輯小組,
《全臺詩》第一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參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海上生死鬥-3:祇恐悴躬難報國

奉命統領兩省舟師嚴拏蔡牽不必勒限恭賦一律誌感   
作者:李長庚
君恩浩蕩總無偏,閫外官軍倍悚然1
將將將兵歸勝算,擒渠2擒賊灼機先。
因寬嚴限精神奮,為稔洪濤體恤全。
祇恐悴躬難報國,敢勞宵旰3顧南天。

(甲申(1824)秋閏許邦光附記:「公之追蔡牽黑水洋也,幾獲。牽以總統幟招閩帥某,然逗橈不進,用此絕援被害。蓋公麾下諸校,如胡羅二鎮及陳參軍之不惜死者,亦罕矣。其後魚山之役,公族子增階隸邱帥部下首奮追擊牽,沈其船,尋以舟為賊火轟裂墜海,鳧水,髣髴見有雙燈,先引呼其名,而挈之以出者乃公也。邱王二帥先後至,遂以成功。烏呼,豈非公之忠魂實默助於冥冥中,而終能殲逆賊報國恩也哉。」)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作者為清代水師名將,長年致力於追討海盜,從乾隆52年(1787)署福建海壇鎮總兵,嘉慶2年(1797)遷澎湖協副將,擢浙江定海鎮總兵,五年(1800)擢福建水師提督,尋調浙江,到嘉慶9年(1804)夏,奉命總統閩浙水師,專捕蔡牽,此詩就是在此背景下書寫的。當時蔡牽集團騷擾海上,多次追捕有所獲但都沒有捕獲蔡牽本人,雖然在朝廷上屢遭他人掣肘,卻始終得到皇帝信任,因此讓作者倍感振奮,終於嘉慶12年(1808)未完成使命中炮身亡,皇帝聞訊,追封李長庚為三等壯烈伯,賜諡忠毅。後來,蔡牽攻臺,嘉慶14年(1809)才由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圍攻成功。此詩便是作者領命後所記,盛讚君恩浩蕩之餘,只恐「悴躬難報國」,滿懷忠君報國,無怪乎嘉慶皇帝追諡「忠毅」之稱號。在作者死後,嘉慶皇帝亦陷於悲痛中,他在奏摺中遇到「蔡」字,便以硃筆打叉於字旁,並於摺中批「可恨」二字,奏摺末更硃批:「嚴諭水師將弁,速擒蔡逆,佇膺封爵,若因循畏葸,查明立正國法。朕為壯烈伯李長庚之事實深悲憤。若張見陞、王得祿等不思為彼報仇,甘心退避,則非我大清國之臣子矣。將此通諭浙閩水師知之」,下令要求各省水師為李長庚報仇。與作者此詩相對照,很明顯地與其他描繪「民變」之文本不同,本詩未著墨描述追討過程或賊匪之可惡,反而突顯出報國之心與君臣之情。

【作者】
李長庚(1751-1807),字超人,號西岩。福建省翔安區馬巷鎮後濱村人。乾隆25年(1771)考取武進士,累官福建水師提督、浙江提督,總統閩浙水師。長庚治軍嚴謹,信賞必罰。嘉慶年間,東南沿海地帶海盜猖獗,蔡牽、鳳尾幫與水澳幫等海盜,搶奪商船,擾亂沿海居民,皆被其一一擊破,因而賊中語:「不畏千萬兵,只畏李長庚」。嘉慶11年(1807),蔡牽枉想佔據臺灣,長庚奉命追捕。次年,因身先士卒,不幸中砲身亡。嘉慶帝加恩追封三等壯烈伯,賜諡忠毅,有《李忠毅公遺詩》抄本傳世。

【注釋】

1. 閫外官軍倍悚然:閫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將吏駐守管轄之地域。悚然,惶恐不安。
2. 渠:即渠魁,首領之意。
3. 宵旰:指帝王。


【讀詩心得】
李長庚畫像
(轉引自曲阜吧:中國古代名將TOP100


嘉慶年(1805)4月,海盜蔡牽進攻鹿耳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劫掠,官兵因雨不能發砲,無力反擊,以致五十餘尊火砲、十餘艘兵船被劫,官兵受創。5月返回福建時,蔡牽船隻六、七十艘,廣東又有二十幾船隻加入,聲勢更為浩大。溫州鎮總兵胡振聲追剿蔡牽時被殺,撼動朝廷。同年6月,浙江提督李長庚奉命專捕蔡牽。

這首詩是李長庚感念嘉慶皇帝信任有加,大力支持掃蕩海盜而寫下的作品。對當時的情勢稍作了解,便能體會何以李長庚如此感念聖恩,而有「祇恐悴躬難報國,敢勞宵旰顧南天」之語。追緝蔡牽這樁任務並不簡單,1800-1806年這段時期,蔡牽已成為閩浙地區最有勢力的盜匪,他戰略靈活,而且部眾多、資金豐厚,控有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勢力所及,得以「免劫票」收受保護費成為重要財源之一。不僅如此,蔡牽有所謂「海俸」(海上來的薪俸)重金賄賂海防官兵,為其掩護行蹤或提供情報,還可協助取得新型船隻之出海證明,以利盜取新造船隻。又,賊船通常大於官船,甚至高度相差五、六呎,雙方實力差距就像台灣警車在高速公路追超跑。閩浙總督阿林保曾上奏描述李長庚追擊蔡牽情形,李軍當時已射死戴紅帽賊匪一名、紮紅巾盜匪兩名,可是蔡牽座船高逾五、六尺,無法上船擒拿,雖然後來拋擲火器、長槍、磁碗持續攻擊,仍無法擊敗蔡牽,李長庚甚至身受數傷。像這樣因為軍備不足,緝拿行動不得不宣告失敗的心情,李長庚曾寫詩〈制勝無方空勞歲月詩以誌嘆〉感慨:「眾將連舟堪破賊,元兇狡計竄狂瀾。可憐巨浪三千尺,苦我疏庸力已殫。

在另一方面,朝廷政治鬥爭亦對李長庚多所掣肘。比如嘉慶(1800),浙江水師提督蒼保,提出新建船隻的意見,希望官船能與賊船勢均力敵,沒想到交辦給閩浙總督玉德,玉德宣稱經費不足,交予浙江巡撫阮元籌款。阮元最後是以養廉銀(清朝特有的俸祿制度,即發給官員高薪以鼓勵官員廉潔)攤捐的方式向其他官員籌得四萬七千兩。然玉德仍多加苛扣,最後才造出三十艘米艇,成為李長庚追捕蔡牽的主力,但仍不足以抗衡蔡牽。玉德任內,對兵艦之新造或修繕總加以壓抑,直到他離職才有改善。

李長庚是清代水師名將,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武進士。嘉慶年擢福建水師提督,尋調浙江提督。李長庚治軍嚴謹,信賞必罰,部下忠勇有不惜死者。嘉慶年間,在東南沿海地帶緝捕海賊,屢建戰功。海賊雖然船備精良,卻也對李長庚有所懼怕,因而流傳「不畏千萬兵,只畏李長庚」一說。從嘉慶年至十二年底,李長庚奉嘉慶帝之命專捕蔡牽。在其遺作《李忠毅公詩集》中,即有多首描述追捕蔡牽之事,可與史籍相互印證。另外,由於其長年在海上輾轉征戰,其作品有許多便是在航海時所寫的個人感懷之詩。無論記事、抒情皆可視之為古典詩中的海洋書寫。

李長庚在前期雖受福建總督德玉、阿林保掣肘,但張師誠任福建總督後,始併浙江、福建之力,集資造大艇,上有皇帝信任,下有王得祿、邱良功等猛將,後有阮元、張師誠等後援,終能平定洋匪。十二年(1808)12月,長庚追蔡牽至黑水洋,自以火攻船掛蔡牽艇尾,欲躍登船,但不幸中彈身亡。清廷追封三等壯烈伯,諡忠毅。

李長庚戰死,嘉慶皇痛心溢於言表,在奏摺上批示曰:「朕為壯烈伯李長庚之事實深悲憤。若張見陞、王得祿等不思為彼報仇,甘心退避,則非我大清國之臣子矣。」至隔年,王得祿、邱良功果真在浙江溫州外海戰勝蔡牽,蔡牽以火藥投艙自轟而死。此詩後有道光(1824)翰林院侍講學士許邦光附記,內容除說明李長庚及其部將不惜戰死也要捕獲蔡牽之事,亦記錄王得祿、邱良功之所以殲滅蔡牽,乃是李長庚之忠魂在暗中默助之功。雖然是附會之說,但顯見李長庚為緝捕蔡牽之精神意志亦強烈的感動後人。

美國詩人惠特曼 (Walt Whitman)寫過〈哦,船長,我的船長〉紀念林肯領導南北戰爭,解放黑奴。李長庚雖非一國領導,但他維護海面治安,鍥而不捨的精神,也同樣影響了朝廷和部屬以更堅定的意志,靖平海上不安。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錄取第三甲第二名武進士算起,到嘉慶十二年(1808)英勇殉職,守衛清帝國海疆有36年。這首詩,用在李長庚身上,也相當貼切。



 哦,船長,我的船長!   [美]惠特曼 (Walt Whitman)
哦,船長,我的船長!我們險惡的航程已經告終,
我們的船安渡過驚濤駭浪,我們尋求的獎賞已贏得手中。
港口已經不遠,鐘聲我已聽見,萬千人眾在歡呼呐喊,
目迎著我們的船從容返航,我們的船威嚴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紅的血滴流瀉,
在甲板上,那裏躺著我的船長,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

(節錄)





【參考書目】
吳彥儒,〈從亡命到歸降──海盜朱濆朱渥集團的起落〉,《故宮文物月刊》,365期。頁58-67。
吳建昇,〈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攻台行動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四期,2007.7,頁143-166。
蘇信維《閩浙地區海盜集團之研究──以蔡牽集團為例(1795-1810)》,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的海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李子遲編著,《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7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一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參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海上生死鬥-2:妖氛突起海城邊


乙丑(1805)洋匪勾引山賊圍臺城平後誌慶二首之一
作者:章甫
妖氛1突起海城邊,海上氛迷山上連。
梟鳥癡思巢據地,鯨魚妄想網疏天2
七旬鎖住三軍堞3,百戰焚燒八面煙。
義憤同仇民力併,雲梯4搖撼任狂顛。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由詩題可知,此詩約作於嘉慶11年(1806)前後,蔡牽勢力削減退回海上時。洋匪,指的便是蔡牽,而山賊則是指在臺之臺民山匪,如當時在嘉義、彰化的洪四老,在鳳山的陳棒、吳淮泗等人都乘機滋事,文獻上,鄭兼才〈紀禦海寇蔡牽事〉記載:「胡杜侯餘黨洪四老等得以民無鬥志,蠱惑蔡牽。蔡牽歲資利於商船,不惜重貲厚結山賊。山賊不知自速其死,廣為招致」,顯見蔡牽事件中「洋匪」、「山賊」勾結倡亂的情況,作者此詩用重筆批判蔡牽集團,也描繪戰事的紛亂、繁複,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點出了此事件牽連的層面甚廣──動亂由「海上而來」再結合內地勢力,截然不同於先前的朱一貴、林爽文事件,單純是由「內地而生」。

【作者】
章甫(1760-1816)。見〈丙午(1786)林逆之變,予募義堵禦,戊申(1788)中堂福公奉命平臺誌慶〉。

【注釋】

 1. 妖氛:不祥的雲氣,喻禍亂、戰事。
 2. 鯨魚妄想網疏天:典出自《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上天布下的羅網,亦比喻朝廷的統治。此句以鯨魚喻蔡牽等人,癡心妄想逃過疏而不漏的天網、國法的懲處。
3. 七旬鎖住三軍堞:旬,十天。堞,音ㄉㄧㄝˊ,城上呈齒形的矮墻,又稱女墻。謂盜匪用七十天的時間封鎖住三軍的城寨。
 4. 雲梯:指古代攻城時攀登城牆用的長梯。

【讀詩心得】
(《金銀島》作者羅伯·路易斯·史蒂文生
設計的藏寶圖,轉引自維基百科)
   不同於大受歡迎的卡通「海賊王」,以及早在30年前的「北海小英雄」(不小心洩露我的年紀!),抑或是被當作兒童文學的《金銀島》,海盜們拿著藏寶圖,千辛萬苦追尋傳說中的寶藏,過程精采刺激,甚至其中的海盜還挺可愛有趣。等到中學歷史課開始讀到顏思齊、林道乾、鄭芝龍等人,再看16世紀歐洲海權國家利用海盜進行武裝貿易的行徑,原來海盜不只是尋寶、殺人、劫掠,更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面向。

  16世紀以來,中國沿海崛起的海盜主要是以海商-海盜的方式,進行海上貿易與財物掠劫。但乾隆晚年,官吏貪瀆、國庫空虛,人口又不斷增加,百姓生存不易,許多沿海居民於是淪為海盜。嘉慶年間海盜蔡牽,就是在此時勢凝聚不少幫眾,形成一股海上勢力,行動方式也由早先打帶跑的搶劫,轉變成有詳盡分工策劃的集團。


   蔡牽是泉州同安人,出身貧窮農民家庭,鄭廣南《中國海盜史》認為他應該是1761年出生,何時加入海盜不可得知。蔡牽的發跡與運氣有關,他從普通海盜發展成為「大出海」(「出海」為當時對船長的稱呼,「大出海」則意指航海者最高領袖)的關鍵在嘉慶5年(1800)「神風蕩寇」事件。該年春夏之際,浙江鳳尾幫50餘船,福建水澳幫50餘船以及越南艇匪數百十隻船集結於浙江溫州洋面。當時閩、浙水師兵力不足,無法抵擋,正待廣東援兵。沒想到海上竟掀起颶風,百餘艘海盜船艦全被颶風損壞,官兵遂不戰而勝。蔡牽船隊則因為前往集結途中,被當時的定海鎮總兵李長庚撞見,只得停洋不發,故未有任何受損,事後更收編了其它盜幫殘餘勢力。隔年,清廷以「巨盜」稱之,一躍而為當時最大的華南海盜集團。

   
轉引修改自蘇信維《閩浙地區海盜集團之研究
──以蔡牽集團為例(1795-1810)》,成功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頁157。
蔡牽集團原來流連閩、浙外海,但嘉慶二年開始往台灣進行劫掠。嘉慶九年(1804)閩浙總督玉德以為其有意「窺伺台灣」,清廷於是開始部署戒備。隔年,蔡牽果真侵擾淡水,不惜重金收買洪四老等本地山賊,又讓集團中稍懂文字的人散佈讖緯造謠,這位「大出海」竟自立為王,稱「鎮海威武王」、刻「王印正大光明」,建立各層官職名目,加以冊封,等同公然造反。並且在回程燒死溫州鎮總兵胡振聲,接連兩大案,被清廷視為心頭大患。


   嘉慶十年(1805)11月,蔡牽挾浩壯聲勢,籌謀用計,先於淡水起事聲東擊西,趁清軍馳北救援,陸路部眾兵分四路,趁台兵防備紊亂,蔡牽直驅鹿耳門,佔台野心昭然若揭。

   章甫此詩即在批判蔡牽入侵府城之事,詩中「妖氛」、「梟鳥癡思」、「鯨魚妄想」都是諷罵蔡牽妄想據台之行徑。但蔡牽與之前林爽文、朱一貴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此亂來自海上,偏偏清廷向來不重視海防。善於海戰的蔡牽不但以計困住城內的清軍長達70天,還曾強攻大南門,戰火在臺灣南北延燒,情勢十分危急。待李長庚、王得祿趕來支援時,蔡牽在鹿耳門鑿沈船隻,使水軍無法進入台江內海。幸好府城有義民協防,據載當時有義首二百五十人,義民逾萬。其中又以五條港三郊最為積極,當時來臺擔任府城訓導的劉家謀曾以詩記載此事,並在註中說明:「蔡牽之亂,義首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領三郊旗,自備兵餉,破洲仔尾賊巢。」(《海音詩》之56首)。由於義民協防,蔡牽攻城因此受阻。李長庚令部眾邱良功在鹿耳門外海圍堵,防蔡牽逃出;令許松年、王得祿乘小船進入台江,出其不意燒了蔡牽二十幾艘船,另外又搶了九艘。乘勝而入,清軍建立反攻據點,與蔡牽對峙。蔡牽五次攻城,五次皆敗。由於章甫是府城人,且又身歷其境,對蔡牽入侵之舉必然十分憤慨,但最後卻能夠力阻海盜進佔,自然是深感慶幸,故而於詩末寫下:「義憤同仇民力併,雲梯搖撼任狂顛。」表達出同仇敵慨的心情。

   關於此亂,多年追捕蔡牽的李長庚也曾寫下數首詩:〈洲仔尾大捷紀事〉、〈蔡牽竄入鹿耳門,勾連臺匪攻城滋擾,僅有舟師二千五百人把守招門,是時勢當用眾水陸分投擊殺,方克成功;而陸兵未調,只以空文虛張聲勢,又令水師分兵赴陸應援,坐失事機,詩以誌之二首〉、〈蔡逆逃出鹿耳門外議論紛紛在軍諸將多有不平作此示意〉,記錄了這一段官兵捉海盜的過程。而這一戰,蔡牽集團大傷元氣,力圖振作。同年三月,蔡牽有意轉進噶瑪蘭,遭當地居民抵抗,未成;五月,再入鹿耳門,再敗。從此之後,蔡牽再也沒有進攻台灣。

   蔡牽的傳奇,終結於嘉慶14年(1809)。

  這位人稱「大出海」,又自封為「鎮海王」的海盜,得年49歲。一生縱橫華南海域,擁有近百艘大小船隻(多數為同安船)、2萬餘部眾,被清廷視為大患,必極力殲滅。最後被李長庚的部屬王得祿在浙江定海圍捕過程中,因無力突圍,以火藥投槍自轟而死。雖不能以「一代巨盜隕滅」來形容之,但此後中國再也沒有勢力如此龐大的海盜,而清廷也因此開始重視海防,卻是不容否認之事。 

  讀完蔡牽這一段海上生死鬥的歷史,可說是驚濤駭浪、刀光血影,深以為卡通裡的海盜未免太可愛、太浪漫了,誤導我的童年。現實中,海盜多數出身窮困,雖然幹的是殺人越貨的無本生意,但終日在海上冒險劫掠、過著刀光劍影的生活,又要躲避官兵緝捕,甚至家族還因此遭到鄰里排擠或官府刁難而被迫遷離家鄉,並非人人所喜所願。奇怪的是,仍有人對海盜仍然充滿了浪漫的想像與憧憬,英國詩人拜倫(1788—1824)就曾寫下關於海盜的長詩:
在暗藍色的海上,海水在歡快地潑濺,
我們的心靈是自由的,我們的思想無邊。
迢遙的、盡風能吹到的海波起沫的地方,
量一量,我們的版圖,它的權利到處通行——
我們的旗幟就是王笏,誰碰到都得服從。
我們過著粗獷的生涯,在風暴動蕩裏,
從勞作到休息,什麼樣的日子都有樂趣。
噢,誰能體會出?可不是你,嬌養的奴僕!
你的靈魂對著起伏的波浪就會叫苦;
更不是你,安樂和荒淫的、虛榮的主人,
睡眠不能慰解你——歡樂也不能使你開心。
誰知道那樂趣,除非他的心受過折磨,
而又在廣闊的海洋上驕矜地舞蹈過!
那狂喜的感覺——那脈搏的歡跳,
可不只有“無路之路”的遊蕩者才能知道!
是這個使我們去追尋那迎頭的鬥爭,
是這個把別人看做危險的變為歡情;
凡是懦夫躲避的,我們反而熱烈地尋找,
那使衰弱的人暈絕的,我們反而感到——
感到在我們鼓脹的胸中最深的地方,
它的希望在蘇醒,它的精靈在翱翔。        
──《海盜》第一章第一節〈海盜生涯(節錄)

詩中所描寫的海盜形象與生活,不就像是近年走紅的電影「神鬼奇航」,將16-18世紀的加勒比海盜形塑成有勇有謀,又有情有義的海上英雄,影迷們看得十分過癮。但如果我們再跳到另一部影片〈怒海劫〉,改編自2009年索馬利亞海盜挾持美國貨輪快桅阿拉巴馬號船的真實事件,影片中的索馬利亞海盜看似兇狠,但他們仍是為生活所迫,而不顧性命地從事劫掠,這部影片其實反映的是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貧富差距結果,看來實在讓人感慨不已!

(銀幕最搶錢的海盜,開眼電影「神鬼奇航:幽靈海」劇照)

【連結分享】
奏報提督李長庚率師追剿蔡逆在粵洋中砲身故並懇聖主迅賜簡員補放以重責成事
清 閩浙總督阿林保等奏《宮中檔嘉慶朝奏摺》
嘉慶十三年正月初七日
有嘉慶皇帝硃批:「可惜之至,即有恩旨」「朕與軍機大臣亦共同切齒」

奏聞閩浙舟師在粵洋追剿蔡朱二逆情形摺
清 閩浙總督阿林保奏《宮中檔嘉慶朝奏摺》
嘉慶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
有嘉慶皇帝硃批:「嚴諭水師將弁,速擒蔡逆,佇膺封爵,若因循畏葸,查明立正國法。朕為壯烈伯李長庚之事實深悲憤。若張見陞、王得祿等不思為彼報仇,甘心退避,則非我大清國之臣子矣。將此通諭浙閩水師知之」




【參考書目】
吳彥儒,〈從亡命到歸降──海盜朱濆朱渥集團的起落〉,《故宮文物月刊》,365期。頁58-67。
吳建昇,〈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攻台行動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四期,2007.7,頁143-166。
蘇信維《閩浙地區海盜集團之研究──以蔡牽集團為例(1795-1810)》,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日)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的海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李子遲編著,《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7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一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參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海上生死鬥-1:何事年年相侵逼


南洋賊   作者:盧若騰

可恨南洋賊,爾在南,我在北。
何事年年相侵逼,戕1我商漁不休息。
天厭爾虐今為俘,駢首叠軀受誅殛2
賊亦譁3不慚,爾在北,我在南。
屢搗我巢飽爾貪,擄我妻女殺我男。
我呼爾賊爾不應,爾罵我賊我何堪。
噫嘻晚矣乎,南洋之水衣帶邇4,防微杜漸5疏於始。
為虺6為蛇勢既成,互相屠戮何時已。
我願仁人大發好生心,招彼飛鴞食桑椹7

    【題解】 
    本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全詩旨在描述鄭成功與粵海許龍的海上爭戰,從「南洋賊」的貶抑用語,可知詩人是站在鄭成功的立場發聲。詩歌先以「可恨南洋賊」破題,突顯南洋賊戕害商漁、擄殺屠戮之惡。詩中「天厭爾虐今為俘,駢首叠軀受誅殛。」可見此次的海上對戰結果,由鄭軍獲勝。之後,詩人又再述南洋賊的可惡──擣我巢穴、擄我妻女,使人痛恨不已。然而,南洋海域的敵我仇視若永不止息,則戰爭亦將永不停歇。是以詩人在最後發出「我願仁人大發好生心,招彼飛鴞食桑椹。」以「仁人」喻指鄭成功;「飛鴞」則為南洋賊,期待南洋賊有歸順的一天,屆時,海上貿易與海上政權,將更為穩固。此詩反映鄭成功海上爭戰情形,史料價值不容忽視。

    【注釋】 
    1.戕:音ㄑㄧㄤˊ,殺害、傷害。 
    2.駢首叠軀受誅殛:駢首,頭靠著頭,並排的樣子。誅殛,誅殺。 
    3.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 
    4.衣帶邇:衣帶,即「一衣帶水」。《南史‧陳後主本紀》:「隋文帝僕射高熲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比喻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後泛指雖有江河阻隔,但不足以限制交往。邇,音ㄦˇ,接近。 
    5.防微杜漸:防備禍患的萌芽,杜絕亂源的開端。 
    6.虺:音ㄏㄨㄟˇ,一種毒蛇。 
    7.招彼飛鴞食桑椹:鴞,音ㄒㄧㄠ,貓頭鷹,一種凶惡的鳥。此句化用《詩經‧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意指希望有仁人善士,能感發招降南洋賊歸順,如同惡鴞因食我桑椹,懷我之德而為好音。 

    【讀詩心得】 

      清順治三年冬天(1646),永曆帝逃入廣州,亦商亦盜的鄭芝龍集團投降清朝,其子鄭成功卻率領反清復明志士,結合陳豹軍力,駐紮廣東南澳地區,意欲攻下潮州,卻屢遭許龍船隊掣肘。許龍是明朝末年在潮洲海澄南洋村地區發跡的豪族首領,為對抗屢加侵擾的山海盜賊,以族長威望鳩集鄉勇成立民團,多次擊退外患。久而久之勢力擴大,亦率眾劫掠海上商船,遂成廣東著名海盜。其後與駐紮在南澳的鄭成功為爭奪海上勢力,數度交戰,許龍成為鄭軍的心腹大患。 
    乾隆潮州府疆域總圖,由此圖可見許龍與鄭成功對峙情形

    乾隆澄海縣疆域圖
      此詩作者盧若騰為明末遺臣,清軍南下時力守平陽中箭,後與王忠孝等人居浯洲(金門) ,康熙二年(永曆17年,1663)清攻下廈門、浯洲,盧若騰東渡,寓居澎湖。在政治立場上自然是支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南洋賊〉一詩即是從鄭氏集團的角度嚴詞批判許龍。由於許龍出身潮洲海澄南洋村,故稱其為「南洋賊」。但許、鄭集團既不在同一地方,何苦「年年相侵逼」,顯見兩軍交戰之頻繁。作者更以「戕我漁商不休息」;「屢搗我巢飽爾貪,擄我妻女殺我男」等詩句,痛斥許龍不斷對鄭屬之漁民及商船進行劫掠,並且還犯下擄人妻女,甚至殺人的重大惡行。其實對於海盜而言,在海上掠奪商船財物並不划算(能得到船隻則另當別論),上岸打劫反而比較省力且容易所得豐厚,至於擄人勒贖更是獲利最大的方式。此詩提其許龍之種種作為,可見其勢力不容小覷,故言「為虺為蛇勢既成,互相屠戳何時已」,而許龍對地方的騷擾劫掠,並非是兩國對峙的軍事戰爭,反而比較接近地盤、勢力範圍之爭奪。且此詩前寫「爾在南,我在北」,後則為「爾在北,我在南」,可以想見兩方忽而在南,忽而在北的交戰情勢詭譎多變,這對鄭軍形成極大困擾。許龍此時雖還未被清廷招安,但從雙方互罵對方為賊的現象來看,許龍亦無意反清復明。(事實上,許龍後來確實歸順清廷)。因此敵方雖然戰敗被俘被殺,「駢首叠軀受誅殛」句其實也顯示戰爭無情殘酷。但此次鄭軍勝利顯然並非關鍵性的大勝,盧若騰詩末語氣一改,感嘆未能事先防範南洋許龍勢力的掘起,如今賊人勢力已成,一時難以殲滅,必形成互相屠殺削弱的態勢,祈願仁人善心感召南洋海賊誠心歸順。


    (鄭成功攻打鹿耳門海戰模型,攝自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

       雖然這首詩是以鄭成功的立場描寫二軍對峙之事,但許龍、鄭成功兩人其實也都不能單純的以一種身份解讀。許龍在舊潮州志雜記裡面,被稱為明末「五虎亂潮」之一。一方面,他是團結地方,對抗外寇的英雄,另一方面則是搶奪行旅,掠劫其他宗族的海盜;另外,從明清對峙的政治情勢來看,他是改朝易心的悖民,對反清勢力多所打擊,又是戰功彪炳的功臣,官拜潮州總兵,甚至被清廷冊封正黃旗精祈尼哈蕃,即水師右都督。同時的鄭成功,整合父親殘餘基業,重新擴建亦商亦盜的事業版圖,扼住海上貿易管道,手上有六十餘艘船,分別前往東南亞、日本、台灣等地從事商業活動,乃當時手握海上交易的重要勢力之一,成為名符其實的海賊王,在政治立場上,他選擇利用鄭氏集團所擁有的人力、船隻進行反清復明,並被永曆帝敕封為延平郡王。因此在傳統概念裡,鄭成功被形塑成一個具有浩然正氣的民族英雄,儘管史家有不同看法,但他卻從海盜-海商的身份,轉化為臺灣歷史上鄭氏王朝的統治者。兩個海盜做了不同的選擇,為自己留下了不同的歷史定位。

       由於中國歷代王朝多源於內陸,對航海活動、問題並不特別關切,因此史書中關於海盜的記載並不多,就連文學中也鮮少以此為創作對象,較多的是所謂的「土匪」、「強盜」,以及官逼民反的「梁山泊」好漢,似乎僅有「江洋大盜」一詞能代替「海盜」,如《兒女英雄傳》第21回:「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盜;因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水面交起鋒來,他那隻船使的如快馬一般。」不過,這倒也不等於中國沒有海盜,只是我們較熟悉明代的海盜,一般稱之為「海賊」。由於中國重農政策,以及內陸型施政思維不重海務發展,導致海賊越發壯大,明末影響到台灣的海盜有就有顏思齊、鄭芝龍、林道乾等人,屬亦商亦賊的性質。他們是海盜,同時也是跨國的商業集團。勢力之大,不是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就是招撫的對象。

       乾隆時期由於人口大量增加,福建耕地有限,人民除了選擇移地開墾之外,沿海居民為了短期利益,參與海上搶劫的行動,成為兼職的海盜,賺取額外的錢貼補家用。安樂博(Robert J. Antony)研究1795-1810年廣東海盜集團成因,就提到「沿海地區的漁民,時而捕魚時而為盜的情形,極為普遍」。另一種現象「水師兼海盜」更為特殊,曾任福建汀漳龍道張集馨(1800-1878)就提到常有「其父為洋盜,其子為水師」,這些沿海善水的居民,擔水師兵丁犯錯被革退,就從事海盜;反之,營中招募水師兵丁,也有海盜前來入伍。真正決定百姓或民或盜、或官或賊,關鍵不在他們的文化教養,而是經濟民生。

       電影「怒海劫」有一幕海盜招攬人員上船搶劫,招攬者開著車來到村莊,對著村民大喊「想要賺錢就跟我來」,一大票二、三十個男人簇擁著上前接受徵選,他們的衣衫襤褸、身形骨瘦。如果不是為生活所逼,有誰願為盜賊,殺人越貨?而殺人的那名海盜就是罪大惡極的禍首嗎?恐怕也未必。「怒海劫」最後一幕:泱泱大國三艘越洋戰艦,挾著小小的濺血的救生艇,在黑暗海上拖行,難道不是間接指控大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掩蓋了貪婪的變相掠劫?



    【參考書目】
     (日)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的海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李子遲編著,《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7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一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參冊,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04.2